商务服务
《“别解”与灯谜》
2024-10-23 14:28

“别解”与灯谜【赵首成】

“别解”是学习灯谜和研究灯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别解”的概念、范围及其作用,当代灯谜研究者们有不同的论述。

“灯谜就是用一字多义中的、除本意以外的别的释义去解释谜底和谜面,从而得到的巧妙扣合。这种用别的释义所得到的含义,称为‘别意’,它的解释称为‘别解’。‘别解’是灯谜扣合的最基本方法。……通过文字的义、形、音变化而产生的别解是灯谜的核心。”(《中华灯谜研究·谜理篇·灯谜的原理》)

“制谜就是巧妙地利用汉字的一字(词)多音、多义和字形上、语法上的一些特点,使谜底(有时也可能在谜面)词句的原义变了样,这就是别解。显而易见,别解应该是制谜的基本原则,而不是某一种狭义的方法。……把别解看得过于狭窄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在观察词语时,常习惯于以制谜者的眼光去思索。虽然在制谜过程中很自然地运用了别解的手法,自己却不觉得。”(《神州谜苑·别解是制谜的原则》)

“各种法门又不是无章可循的,哪些法门能成立,能被群众认可,能产生谜味,它有一个总的章法,这就是别解。……有人会问:照你这么说,双关、别读、顿读、直解、会意……都可属于别解,难道就没有无别解存在的谜了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现代化的‘黄绢幼妇’(按:指东汉曹娥碑阴的离合体隐语。详后述)正层出不穷呢,这正是学谜的第一阶段,原始的、幼稚的阶段。继而进一步追求谜味,那就正如有论者所说:‘谜昧来自别解,甚至还可以这样说,没有别解也就没有灯谜,别解方成谜。’笔者大胆地补充一句说:别解正是现代灯谜的特征。”(《神州谜苑·也论灯谜的特性》)

“词性变化包括:一、谜底中字音未变读,字(词)义在原文中作他词而变为名词的,叫做‘词性别解’。二、谜底中字音未变,而本字(词)义转化为他词的(除名词外),叫作‘词义别解’。三、谜底中某一字或几个字音变读异,引起底句本义变化的,叫做‘音义别解’。”(《中华谜语大辞典·谜艺·词性变化》)

“利用谜底句中一字或一词的歧义,在不发生音变的情况下转移了原意的叫别解。……别解法既可用于谜底,也可用于现成句的谜面。别解在底,是作为某字脱开原意另成一意,而使整句别义,从而产生浓郁的谜趣。所以有‘谜贵别解’之说。但是在会意谜中大都存在着别解和正解两种情况,因此不能把别解看作成谜的唯一条件。再者,别解法不可能在每条谜中都起作用,也不一定有别解才能成为好谜。在章旨、承上、启下、反击、夹击、侧击诸结体的谜中,即使没有别解,也可以制出好谜。至于在拆字、离合、增损谜中,别解的因素就更少了。若扣单字,则几乎无法发挥别解的作用。别解在面,是指采摭成句或基本固定的词句作谜面,利用句中的一字或一词的歧义进行别解……如果谜人在自行拟制的谜面中巧嵌了别解字,既关住谜面的通顺,又关住扣底的贴切,这样的谜面不叫别解,而叫双关。”(《中国灯谜知识·灯谜的结构·造底方法·别解法》)

通过以上正式出版谜书中诸家关于“别解”看法的例引,我们察觉到:

在“别解”的概念上,一种认为,它是包括汉字音、形、义变化在内的总的文字变化手段,同时它又是灯谜的最基本的方法;一种则认为,它只是在不发生音变前提下的具体某一词义变化,而且它只是很多成谜方法(即“法门”)中的普通一法。

在“别解”的意义和作用上,一种认为,它是现代灯谜的特征,谜靠它“出趣”,没有了它就没有了谜;另一种认为,它不一定在每条谜中都起作用,即使没有它,照样也可制出好谜来。

在“别解”的应用范围上,一种意见是,所有运用制谜法门制出来的谜,只要与其本义有区别,就都属于它的范畴,也即从效果上看,“别解”蕴含了全部制谜技巧;一种意见是,“别解”只能应用于谜底句中的字词义以及自撰谜面句中的字词义,以引起不致音变的义变,而它在拆字、离合、增损以至单字的制作技术范围里几乎无用武之地。

这本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别解观”。但是近年来谜界又产生了一种似乎更为激进的看法,那就是:

“别解”必须是底或面中字词义的别解变义,唯此一种手段的“别解”方成谜;其馀凡采用“回互”方式,即以章旨、承启、反击等法门制成的谜,均属“非谜”。比如曹娥碑的离合体谜也不算是谜。

把上述这一“别解观”加进去,目前就存在着三种分歧较大的观点。这三种观点虽各有说词,并都能例举凿凿,但其实其分歧点又是相互关联的,其作用也是错综交叉的。

对于这些“别解”观念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一方面作为正常的学术性探讨,应允许各种不同见解的存在;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可以促进灯谜艺术的健康发展嘛!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从谜的实质、谜的特点、形成“别解”的历史原因以及“别解”在其它文艺作品中的作用等等,对“别解”问题作一番纵向、横向的客观考察。这是本文写作的基点。至于笔者的“别解观”,我想,透过本文以下几个层次对“别解”的探讨,读者们是会了如指掌的。

本文阐述的内容依次为:

什么叫“别解”——

“别解”的意义和作用;

“别解”的形成、演变和发展;

“别解”应包括义变、音变、形变的依据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别解”的定义。

怎样构成“别解”——

“别解”的基本原理和概况;

介绍用词汇手段构成的“别解”(“别解”的应用范畴之一);

介绍用语法手段构成的“别解”(“别解”的应用范畴之二);

介绍用修辞手段构成的“别解”(“别解”的应用范畴之三)。

“别解”和制谜——

“别解”制谜经验谈;

“别解”与“无别解”辨析。

上编 什么叫“别解”

(一)

“别解”一词,最早见于《宋书·谢庄传》;“今但直铨选部,有减前资,物情好猜,横立别解。”其词义,1979年新版《辞源》释为“异于寻常的见解”,也即是在事物或议论的原本含义之外,产生了另外一种解说。

在当代文坛上,“别解”一词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例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刘衍文父子不久前在他们的《古典文学鉴赏论·鉴赏序论·小结》中就使用了这个词:“评点的渊源,章学诚的《校雠通义》、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都认为创始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但这只是他们的别解而已,刘勰、钟嵘的著作,与一般所谓的评点,是迥然不同的。”又如,19921211日《南方日报》增刊《南方周末》第一版上,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叫做“‘不以为然’别解”。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别解”作为汉语语言的一个基本词汇,它的意思不外就是施事者的“别种解说”,抑或是受事者的“别种理解”;而这种“解”,均须与其本义有一定的区别——凡有“别”之解,哪怕是很微小的“别”,都属“别解”。

“别解”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求异思维则是人类思维中具有创造性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品质。求异思维体现在以语言文字学为基础并综合其他社会学科的文艺作品中,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思维定势,独具只限,别辟蹊径,使作品达到“在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形成妙趣横生、发人体味的艺术效果。而“别解”无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或是站在作品接受者的角度上来看,它的“求异”特征都是很突出的;其作用力之强和表现力之丰富,也都是不容置疑的。

“别解”最初的基础建立在语言文字意义的变异上,它并非专门用于谜语;诸凡以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艺术形式,无异都有“别解”的用武之地。如关于戏剧语言,法国学者柏格森就曾说:“在同一句话当中两套概念的相互干涉,也就是在同一句话当中插入两种交错的互不相关的意义,办法是很多的。最容易的办法是同音异义语。”“当一个表达方式原系用之子转义,而我们硬要把它当作本义来理解时,就得到滑稽的效果。”(《笑——论滑稽的意义》)在其他形式的语言艺术中,尤其邻近谜语的笑话、相声、趣味问答中,“别解”的使用相当普遍。至若谜语,由于它运用的是歌谣(事物谜)和散文短句(文义谜)这两种载体,由于它具备了求异思维的特征,更由于它具备了游戏、愉悦的功能,故而“别解”对它显得格外重要。同时,我们从谜语,特别是文义谜形成的历史轨迹中,也可以看到,经过制谜、猜谜的实践,“别解”的概念和涵义也随之丰富和扩大了。

(二)

“别解”为什么在灯谜创作中备受青睐,以至成为谜学的一个专用术语?这是“别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所决定的。

为了探讨“别解”的作用,请先看一个出自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中的故事:

杜少陵之子宗武,以诗示阮兵曹,兵曹将诗连同一把斧子让人还给他。宗武看后说:“斧,父斤也。兵曹使我呈父加斤削也。”后来,阮兵曹却说:“误矣,欲子斫断其手!此手若存,天下诗名又在杜家矣!”

这是阮兵曹以“斧”隐寓要宗武斫断自己的手,从此不再写诗;而宗武却误解为要他把诗呈给父亲杜甫斤削修改。就宗武来说,就是把兵曹原本意思作“别种理解”了。

再请看出自《启颜录》的一则故事:

隋代人侯白和仆射杨素并马前行。见路旁有棵槐树枯死,杨素便说:“侯秀才道理过人,能令此树活否?”回答:“能。”问“何计得活?”答:“取槐树子于树枝上悬着,即当自活。”问“因何得活?”答道:“可不闻《论语》云:‘子在,回何敢死?’”素大笑。

杨素为何发笑?原来侯白借用《论语·先进》中颜回的话,故意谬解其中孔子之“子”作槐树“子”,又以颜回之“回”谐音作“槐”。这是侯白对经典作了“别种解释”,杨素也跟着作了“别种理解”。二人都由此获得了游戏的乐趣。

以上所举两例,虽然还不具备现代谜语的形体,甚至不能称作是谜,但也可以从中察觉到“别解”的突出功能:利用语言文字的歧义,提高文艺作品的趣味性。

刘勰曾给魏以后的谜语下定义道:“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眩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文心雕龙·谐讔》)固然,谜艺是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但刘氏的论断在今天并未失去意义。倘或放在创作实践中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丰富歧义进行“别解”,从而迷惑猜者,“体目文字”、“图象品物”等等,也正是“别种解说”的早期方式和手段。而对于猜者一方来说,欲突破“昏迷”,揭示本质,则也必须通晓“婉”、“隐”这类“别解”技巧,并以“别种理解”来沟通、达成与出谜者心灵上的默契。

具体到文义谜,“别解”的形成,也可从文义谜之祖的“曹娥碑隐”来说明。“绝妙好辤(辞)”这句话,被蔡邕分别撰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他虽用了逐字离合的办法,并让人能领会其义,但这句话的本意是否就是碑阴这八个字的意思呢?其中每个字的分解意义,如“绝”字,是否就等于“黄绢”呢?答案明显都是否定的。那么,“绝妙好辞”之本意既不与这八个字相等,杨修与曹操又凭什么将碑阴文字不约而同地揭示为“绝妙好辞”?我们认为,这其中有一根能使其不相同、却相通的纽带,有一座肉眼看不见、灵犀感得着的桥梁,那便是“别解”——“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是对“绝妙好辞”的另一种解说,舍此无他!

发展至今的灯谜,其谜体构造形式,系由作为喻体的谜面与作为本体的谜底,二者微妙组合而成。这两部分文字,谜底本体有其本象,谜面喻体有其喻象;从喻象到本象,是猜射的过程,从本象到喻象,是一般的创作过程。这其中的思维形态,由面猜底,势必要通过“联想别象”;反之据底制面,则当运用“示意虚象”(参见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灯谜知识》第二章)。猜与制既然在“联想别象”与“示意虚象”上沟通,亦即在“二层意”上达成共识,那么这个隐含性质的“二层意”,岂非便是那足以使人“昏迷”的“别种理解”?设若没有这个“别种理解”,则为谜又何须要具备“二层意”呢?

再者,中国的灯谜是以汉字义、形、音三要素之变化为基础的;这其中“义”是文字的出发点,也是文字的最终目的;无论“形”变、“音”变,都必须通过“义”变来起作用。因此,“义变”是文字变化的基础,它有着涵盖、赅括其他变化形式的能力。而“义变”正是用非本义的含义,也就是利用语文上所不允许的“歧义”去解释的结果——这种手段,在谜中我们就把它叫做“别解”,使用这种手段而形成的丰富艺术,完全可以名之为“别解艺术”。至于其直接“义变”,或通过形变、音变而引起“义变”后的含义,有人称之为“别意”,并认为“别意的范围则可以不受谜面、谜目和谜底的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因此运用别意就可以大大扩大知识领域,同时也加深对本意的理解”(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中华灯谜研究·谜艺篇》),这就从“别解”的功效上彻底地说清了“别解”。与后来有人赋予“别解”概括性的解释——“离开本义,别取意境”(《中国谜报》1988年第十四期文章《也谈灯谜的实质》)一样,都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三)

我们说,“形变”和“音变”也是以“义变”为目的,并且必须达到“义变”才能发挥形、音之变的作用,其根据是中国语文学家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第二篇《说辞语的梗概》中,对于语言文字的声音、形体、意义三者之间关系的明确结论:“用某声音或某形体代表某意义,也是一种社会的约束习惯。……不过声音和形体原不过是一种标记。标记的作用只要能够引起所意谓的事物的联想便算有效。”(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第32页)

关于这一问题,当代谜家陆滋源曾经举出几个有趣的例子,进行颇具说服力的论证。例如出自《一夕话新集》中的笑话:

某人在新春第一天,想讨个吉利,一大早写个“吉”字放在桌上出门去贺节。谁知连走几家,竟连一杯水也未求得,只好无精打采地回到家来。他一看桌上那个“吉”字,却变成“口干”两字,许久才恍然大悟说:“谁叫我放倒了,如果顺着摆,我不是有‘十一’家可以润‘口’吗?”

又如出自周亮工《字触》中的故事:

姑苏李璋,敏于戏调。偶赴邻人席,主人虽富而鄙吝。既进食,璋视主人前鲑鱼大,璋即谓主人曰:“璋与君苏人也,每见人书“苏”(苏)字不同,不知‘鱼’在左边是,在右边是?”主人曰:“古人作字,不拘一体,从便移易耳。”璋引手取主人鱼示众曰:“领主人指挥,今日左边之鱼,亦合从便,权移过右边。”一座辍饭而笑。

这两例中,“吉”字形变,可得“口干”或“十一口”;“苏”字形变,乃成“”字。前者借形变脱离了“吉”字的本义,形成别解,达到了“义变”的目的;后者则是为了造成现实的“义变”,而用别解巧妙地发挥了“苏”字的形体组合之变。

由字形变异而引起字义谬变的情况很多。非但谜语一道,几乎所有文学语言表现的某种谐趣,诸如机锋的话头、讽刺的技巧、双关的妙语;所有文艺小品形式,像笑话、幽默、相声、漫画,以至楹联、诗钟、酒令等等,无不从中汲取养分,得到了艺术的长足发展。

再说“音变”。陆滋源先生所举的由音变而产生别解的例子,是一则出自《新镌笑林广记》中的笑话:

有个地主出租馀田,每亩另外索鸡一只。一日有张三者携鸡来见地主租田,不过他把鸡子放在背后。地主一看没有鸡,遂作吟哦声;“我田不与张三种!”张三忙将鸡拎到前面,地主一见,又继续吟道:“不与张三却与谁?”张三因问何以说话先后不一,地主答曰:“初乃‘无稽之谈’,后乃‘见机而作’。”

这是利用了“鸡”、“稽”、“机”三字同音的关系,使“稽”、“机”变为“鸡”用。同音而不同字,其字义必异,义异则别解成矣。

因音谐而导致义变的情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极为常见的。诸如歇后语“猪鼻子插葱——装象(相)”,就将“大象”之“象”变义作“相貌”之“相”。又如广东方言里把“先洗(脸)”倒为“洗先”,且读音作sǐ xiān;相声演员姜昆捡了这个材料,就在他的段子里把它谐读变义作“死先”,由而向人谦让道:“你死先,你死先!”逗得听众捧腹大笑。再如社会上有人把严肃的口号“一切向前看”中的“前”字谐音异义为“钱”字;一字之变,遂意谬千里。

形变、音变的作用,必须靠义变来实施,并且以义变作为终点站。这是当代谜家们从大量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别解说”里的重要一环。

(四)

灯谜之所以为灯谜,也就是关于灯谜的本质和特性的问题,近、现代谜家们对此都发表过鞭辟入里的见解。如清末民初灯谜大师张起南曾在他的《橐园春灯话》中说:

“作谜者如化学家之制造物品,一经锻炼,即变其本来之性质。无论圣经贤传,大义凛然,一入制谜家之手,则颠倒错乱、嬉笑诙谐无所不至。盖谜底决无用本义者,若用本义即不成为谜矣。”

稍后的谜家谢会心也反复在他的《评注灯虎辨类》和《辍耕谈虎录》中说道:

“无论运用典故、采摭成语,务要参透别解,然后关联底句,方能谬巧。非然者,以乾坤为天地,阴阳为日月,不特呆板敷衍,直是替底句作注脚耳,乌足以云谜?”

“谜必特作别解,方合‘回互’、‘昏迷’之义;若像注说,而何须乎谜?”

民国时期的杨汝泉、孙笃山又分别在他们的著述《谜语之研究》、《惜今轩说谜》里强调指出:

“谜意所取之行径为曲线,若取直线而不离本意,则无所谓谜矣。”

“底必须有别解,否则不足云谜。”

当代的灯谜研究者们,在总结灯谜的“基本规律”时也注意到了:

“灯谜是文义谜,文义谜的特性是‘回互其辞’,回互其辞是说谜面辞对于谜底辞曲折地相互扣合。故此,底与面的辞进行互释时就不是直遂的通解,应以不按自身原来的意义出题或答题。”(引自《中国灯谜知识》第三章第五节)

“灯谜的基本规律表现为谜面与谜底必须有一方不按照自身原来的意思来结成一体,这就是不按本意律。”(引同上)

因此,由灯谜别具一格的性质和它的一些基本规律,可以看到:

一、“别解”的问题与“谜”一直难分难解,它几乎是与“谜”共生的;“别解”紧随着“谜”的意义而来,又与之熔成一体而共存亡。

二、“别解”即“不按本意”来解释、来领会。它从宏观上来讲,理应包括通过一切手段成谜而达到的“别”的效果;从微观上来看,它又是具体技巧运用上的一个术语。“别解”技巧的含义,既指单一的谜底、谜面的词义变化,也指以义变为主的音、形、义的多种变化;既指个别的具体的字、词的别种解释,也指底与面在整句含义上,即整体意境上的别种解释。

中编 怎样构成“别解”

(一)

前面已经说过,“别解”的基础是建立在字词义的变异上的。汉字一字多义、多字一义,而且是音随义移、形殊义异。汉字这些可变可塑的特性,被用于灯谜制作中,便会引发出一种“言此而意彼”的机趣,给人以既扑朔迷离又合情合理的新奇感、顿悟感。现举一则大家比较熟悉的谜作为例:

问病下药(多字成语)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从谜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道”与“治”字都经过了“别解”处理:“道”在成语中的原义是“方法”,结合谜面“问”的意思则变义为“言语”;“治”的原义是“收拾”,入谜乃变成“治疗”。这两个字之所以能够别解,就因为他们都是多义字,一个字具有两个以上并列且表达内容迥异的意义。我们不妨试以“道”字来作一番具体的考察。

“道”字的古今常用义项,见下页图表:

其中,“说、言语”一个义项,倘经过“说”的中介作用,则又有很多字词可与“道”发生义的扣合关系(见图表)。

通过“道”字的“说”义的铺展,我们就可以欣赏到许多趣味盎然的谜作:

①本人发言不全面(歌曲名)我是一片云

②至今犹说魏蜀吴(中药带量)白前三分

③聋哑人座谈会(商品冠量)一块手表

④耳语放声低(电影名)秘密小道

⑤左右皆曰不可(宋代人)陈宜中

⑥演讲专家(政治名词)特别会议

⑦平铺直叙(哲学名词)无神论

很明显,谜底中带点的字含义原本不同,现在却根据谜面上带点字的提示,都改变原义,作“道——说”理解。这样一来,谜味就油然而生。这就是最基本的“别解”。

由于“说”义的延伸,除上表以外,还有一些属“道——说”义项的字可以入谜。如:

⑧速速奏来(《陈情表》句)催臣上道

“奏”字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上陈说事体的专用词,故能与“道”字绾合。

⑨一吐为快(电影演员二)陈述、方舒

“吐”字,在这一谜面的特定环境里指“吐语”,故能以“吐”代“言语”。

以上所列举的“别解”,都是针对汉字的直接意义而言,如果加上由音变导致义变的因素,变化就更多了。如:

10.隔篱呼取尽馀杯(人事名词)招干

11.泪湿衾枕到天明(口语)躺倒不干

两则谜底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干”字。其本来读音,“招干”之“干”读gàn,义为“干部”;“躺倒不干”之“干”亦读gàn,义谓“干事情”。当它们各自和谜面意思相接触后,读音就产生了变化,随之字义也与前迥异。例10改读gān,义变作“干杯”(招呼人家来干杯);例11改读gān,变义成“干湿”之干(睡下一直泪水不干)。如果说这两个例子由音及义的变化是由于汉字简化造成的,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未受简化影响的例子:

12.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成语)不见经传

13.誓夺竞走冠军(戏剧名词二)行当、行头

前者谜面是《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中孙行者的话,意指阿傩、迦叶索贿未成而不传真经。谜底“经传”一词分开理解,“传”本读zhuàn,今读chuān,变作“向外传递”之义。

后者谜底中的第一个“行”字本读háng,“当”本读dàng。入谜则“行”读xíng ,变作“行走”之义;“当”读dāng,作“应当”解。

以上“传”、“行”、“当”三字的音义变化,就没受到繁简字变化的影响。

通假字、古今字入谜,也常常音变伴随着义变。下面先看一下古今字:

14.满园春色关不住(形容词二)繁华、困难

15.已是黄昏独自愁(外国作家)莫里哀

16.孟尝君焚券(写作用语)文责自负

14谜底“繁华”之“华”原读huá,义为“华丽”;入谜则根据谜面“春色”及原诗意的提示,改读huā,义为“花”。这种扣合,是因为“华”是“花”的本字。例15谜底“莫里哀”之“莫”原读mò,一般作“不要”解;为切合谜面词意,则变读为mù,取“暮”字义。而“暮”是“莫”的后起字,可以相通。例16谜面见《战国策》“冯暖客孟尝”故事。谜底“文责”二字,“文”指孟尝君田文;“责”字改读zhài,意思变作“债”。“责”是“债”的本字,后来为区别开“欠人钱财”之义,才加上立人。

再看一看通假字的情况:

17.一计二计都不成(俗语)当参谋

18.小心在意(字)音

前一例谜底中的“参”字原读cān,当它异读作sān时,义就变成了“三”。因“参”通“三”,“当参谋”就变成了“应当第三次谋划”。后一例谜面本是小心谨慎地处理事情的意思,由于“小”与“少”是通假字,一旦“小”读shǎo音,则变为‘少”义;“小心在意”便可理解成“少‘心’在‘意”’——谜底“音”字就应声而出。

据近代文字音韵学家研究的结果,通假字分为“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音近通假”四种类型。但在当代谜坛上,由通假义而形成的别解之作,大部分属于“同音通假”的类型,如:

19.习拳练艺为防身(五言唐诗句)莫学武陵人

20.只识弯弓射大雕(电影工作者二)王者、阙文

21.千门万户瞳瞳日(杂志名二)家具、照明

上例中加点的字,“陵”通“凌”,作欺凌解;“阙”通“缺”,义为缺少;“具”通“俱”,义为“全部”。

除音变外,能够引起“别解”变化的还有不少。笔者拟择例说明。

22.晖(成语)晕头转向

23.污水(成语二)夸大其辞、左右流之

24.海棠开后落残梅(字)淌

25.残雨翻飞入眼来(电影名)泪痕

26.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字)慧

27.恩准(文学名词)形象思维

28.柘枝(杂志栏目)读者之声

29.dū(京剧目)渡阴平

30.滕齐同取浦东徐(六才句)法鼓金铙

31.但告离情同切切(纸品名)道林

32.621牢房(外国电影名)拉雷多监狱

33.听听像爸爸,看看像妈妈(字)毋

34.织杼半融读书声(字)纾

22使“晕”字头“日”搬家移位,即成谜面“晖”字。例23“夸”字辞去其“大”,便成“亏”字;然后“亏”的左边加“氵”,右边加“水”,这都是水流。例24既工且巧,独具匠心:“海”、“棠”二字分开后分别成为“氵、每”与“尚、,木”,“落残”掉“木”、“每”合成的“梅”字,剩下的就是“氵”与“尚”合成的“淌”了。例25“雨”字残馀中部的四个“、”,“飞”字背翻形似“□”;这两部分再加上拆为“目”、“艮”的“眼”字,恰组成谜底“泪痕”二字。例26底字全为象形:“□”如两行远树,“彐”如“山”字倒影,“□”如一叶轻舟,“□”如平流之水。例27谜底说得清楚:“恩准”两字“形象”“思维”。例28谜底也直告读者:“柘枝”二字,读成“者之”的声音。例29采用拼音标注法,“渡”的声调改标第一声,而第一声叫“阴平”。例30是一条出自《春灯合壁》中的古谜,谜面七字均取象声:“滕”、“同”、“浦”、“东”象敲鼓声;“齐”、“取”、“徐”象击铙声。例31是一条汉字切音谜。“但”与“告”切,音“道”;“离”与“情”切,音“林”。其互切方法以谜面“同切切”点明。例32面中阿拉伯数字“621”,作音乐简谱来哼,就成了“拉雷多”。例33底字,读起来声音似“父”;用目看,形状似“母”。例34中“织”与“杼”二字,据谜面提示,各融合其一半,可得“纾”、“枳”两字;然而此二字读音不同,一读shū(书),一读zhǐ(只),既然谜面说“读‘书’声”了,谜底自然非“纾”字莫属。

经过以上解析,我们看到:例22至例27都是利用字形,或颠或倒,或增或损,或离或合,或象形刻画,制造出底面之变化的;例28至例32乃是利用字音,在谜底或谜面上巧妙体现变化情趣;而例33、例34则属形与声混合使用的佳范。这些谜的扣合都是合理、准确的,但如总察其谜底字词的本义,却又都不是谜面所说的那么回事,因此他们的“别解”是明显存在的。我们可以把前一种类型的叫做“字形别解”,把第二种类型的叫做“字音别解”;至于后一种类型,不妨把它叫着“形音综合别解”。

由于汉字字义、词义的变化、由字词组成的句意的变化,远比形、音方面的变化要丰富得多,加上篇幅所限等原因,本文下面将侧重于分析介绍用词汇、语法、修辞等手段构成“别解”的各类实例。此中或有涉及音、形过渡成义的情况,但已是以字、词、句意义的“别解”为主体了。

(二)

所谓“词汇手段构成的别解”,也就是利用字词的多义性以及词义间的异同关系,有限制有条件地进行各个等级的字义置换,使谜底和谜面取得某种程度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文从义顺的目的。这种运用词汇手段的字义置换方式,大致可分成等义的、近义的、异义的、反义的,共四种。

1)等义置换

1.朱墨(外国名著)红与黑

在颜色意义上,“朱”和“红”,“墨”和“黑”等同,互相置换构成谜作。

2.婴宁(西药名)小儿安

谜底“小儿”、“安”分别与谜面“婴”、“宁”作等义置换。

2)近义置换

3.报之以琼琚(京剧目)谢瑶环

谜底“瑶环”与谜面“琼琚”不是一物,但物性相似,差别甚小,因此可作近义置换。

4.亚马孙河(报刊栏目二)世界之最、长江

亚马孙河从发源口起计,全长7025公里,堪称世界上最长的一条江河。“江”与“河”义近,但不完全相同,所以这两个字属于近义置换。

3)异义置换

5.坦白须及时(市招)供应早点

谜底中“供应”一词拆析,以“供”指“招供”,“应”作“应该”,分别置换谜面“坦白”和“须”;这从“供应”一词的本义来说,是异义置换。“早点”也用其异义“早一点”,以会意“及时”。

6.女子以娴静为宜(书法名词)瓦当文

“瓦当文”原指古代半圆或圆形滴水瓦的瓦头文字。此处将“瓦”取异义,当作“弄瓦”的省称(古人生女孩谓“弄瓦”),就可用“瓦”代“女子”了。“文”有“文静”之义,故与“娴静”置换。“当”,别解作“适宜”,以置换谜面“宜”字。

我们在上一节里所列举的“道——说”义之例1至例7,也大多是用词汇异义置换来构成“别解”的。

4)反义置换

在会意体的灯谜中,有一种手法是专门从措面字义的反面或对面作文章,使底与面互为反义词语,叫做“反扣”或“反面射击”;从词汇学角度来看,这是反义置换的一种方式。

7.挑新鲜(建筑名)宿舍

谜底“宿”有“陈旧”义,与谜面“新鲜”互为反义词。新鲜的挑出来,“宿”的当然会弃之如敝屣。“舍”字由“房舍”之“舍”的第四声改读第三声,随音移义作“舍弃”,于是“挑”与“舍”又成一对反义词。

8.婆说婆有理(机械名词)公差

“公”与“婆”相反置换。婆婆“有”理,相对应是公公“差”理了。

9.公等凌空去(农业名词)自留地

既然是“反义置换”,底面起码得有一对反义词;有的谜中会有几对。此谜谜面的“公”为“公众”,与谜底“自”的“自豪”义相对而互换。另外,天空之“空”与“地”,“去”与“留”,也都是反义词。

有些反义置换的谜,在底或面上明显地使用了否定词“不”。如:

10.劣质商品可以调换(口语)好不容易

11.高处不胜寒(医学名词)低热

更有趣的是,有的谜在反义置换中,故意为底或面加上了“反”字。

12.小异(京剧目)反大同

13.反走私(出版名词)公开发行

还有些反义置换的谜,看去逻辑性很强,“反”意既浓烈而又合情入理,无懈可击。关键是制谜者在谜面中巧妙地嵌入了“只应”、“该”等词汇。

14.此曲只应天上有(电影名二)在人间、绝唱

15.合当该死(周代人名)散宜生

此外,尚有一种叫做“夹击”的会意体手法,因其底面一般也含有一对相反的词,能够形成意义上相对立的局面,所以实际上也属于“反义置换”。

16.海空优势(三国人名)陆逊

17.人地生疏(书法篆刻家)单晓天

18.坐卧不安(异体字)竚(伫)

16“海、空”夹击“陆”,“优”与“逊”作反义置换;例17“人、地”夹击“天”(旧以“天、地、人”为三才),“生疏”与“晓”(通晓)义反;例18底字分开会意作“立宁”,“坐、卧”夹击“立”,“不安”和“宁”义相反。

(三)

所谓“语法手段构成的别解”,是指利用“同形异构”的语法现象,以及汉语“词类活用”等现象,改变谜底或谜面语词的语法结构后所形成的“别解”。例如:

1.傍晚多云(外国名著)天方夜谭

谜底“天方”是阿拉伯的古称,“夜谭”指夜晚讲故事。“天方夜谭”原属名词加动词的主谓结构,现根据谜面“云”字的别义“说话”,而把底改造成动词性的偏正结构:状语“天方夜”(天将晚时)加动词“谭”(谈)。

2.五彩云霞空中飘(成语)天真烂漫

谜底原是由两个形容词并列组成的联合结构,于此则变成主语“天”和状语“真”再加谓语“烂漫”的主谓结构。其词义也被置换为:“天”,天空;“真”,的确;“烂漫”,色彩鲜丽。

语言学上有一种“同形异构体”。“同形”指外在语言形式上的同一,包括字数相同、词序一致;“异构”指内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也泛指语法关系迥异和语言层次的切分有别。在灯谜创作中,“同形异构体”也是在表层词序上并无二致,但其深层结构却有不同的句法切隔,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譬如:

3.莺莺偏爱张君瑞(计划生育口号)只生一个好

谜底口号入谜前,“好”是赞颂“只生一个”的,因而“只生一个”是偏正词组做主语,“好”一个字做谓语。入谜后,则切隔成“只生/一个好”,变为“生”一字做主语,而“一个好”整个充当谓语;侧重点放到了“生”字上面,构成了“莺莺只和张生一个人交好”的别解。

4.山谷挥毫走龙蛇(中药名二)黄精、通草

“山谷”指宋代大书法家山谷道人黄庭坚。谜底原是并列的两个名词。根据谜面意思,谜底可切分成“黄/精通/草”。其中“黄”为主语,“精通”作谓语,“草”犹“书写”,是宾语。这样,谜底就成为一个主谓词组,含义也大不相同了。

语言内部层次的切隔,过去在灯谜创作上叫作“顿读”,并加“红豆格”来表明。至若4这种例子,则“红豆”已不足以概括,还得易标“金锁格”。(《评注灯虎辨类·金锁》:“金锁本词曲名。制谜者由底句分见,要同类目,二句锁作一句读。法以上句下一字、下句上一字,钳成一词,或联合事实,方协格式。”)旧时,有塾师将合同中“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重新标点成“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以戏弄吝啬东家之类的趣谈,其实也都是利用了语言上的“同形异构”现象,或者说是运用了与灯谜“金锁格”类似的手法。

利用语言深层结构中的多个切分点制成的谜,还有许多。

如:5.王伦、晁盖、宋江(地名三)三都、梁山、泊头

谜底切隔为“三/都/梁山泊头”,意为谜面所列三人,全都当过水泊梁山的头头。

6.白娘娘盗灵芝(电影名四)蛇、精变、红颜劫、昆仑山上一棵草

谜底切分成“蛇精/变红颜/劫昆仑山上一棵草”,环环相扣,颇为精彩。

汉语语言中的“词类活用”被用于制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转换词类,灵活运用,但限于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转化;还有一种则为虚、实两大类词性之间的转化。前一种的例子有:

7.龙虎斗(现代小说)战争风云

8.一朝被蛇咬(地理名词)寒带

9.一手拿针,一手拿线(成语)望眼欲穿

7谜底中“战争”一词,原为名词,被视为动词,与谜面“斗”字扣合。例8谜底“寒带”在扣合中,被会意为“心寒于绳带”,“寒”字由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9谜底“欲穿”之“穿”,本系动词作形容词用,现结合谜面意义恢复作动词使用。

后一种的例子有:

10.吹落黄花一地金(成语)秋风过耳

11.有辱清听(《李陵答苏武书》句)故陵不免耳

12.也学浙江游(成语)行之有效

13.赐与袭人应几许(纺织品二)厚花呢、薄花呢

10谜底“秋风过耳”的“耳”字,原为实词,今转为无实义的语尾助词,只以“秋风过”三字扣合谜面。例11谜底末字“耳”,本为语助虚词,现据谜面意思化虚为实,改指“耳朵”。例12“浙江”旧称“之江”,谜底中的虚词“之”字,踏实为名词“之江”。例13“袭人”指“花袭人”,谜底两“呢”字本是纺织品名称,扣合中转为表示疑问的语助虚词。

“词类活用”的现象,在古汉语中较现代汉语更为常见。由于灯谜短小,含义须高度凝炼,所以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包括“词类活用”的运用,在当代谜作的猜制上,仍占有一定的分量。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四)

修辞是对语言的加工,是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即修辞手段)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它的本身性质及其表意效果,显示出它是构成灯谜“别解”的有力工具。

鉴于古今修辞方式层出不穷,本文仅将与灯谜“别解”密切相关的上十种修辞方法列举说明。其他凡文法上所用的,都适用于篇幅虽短而毕竟属“文”的灯谜,笔者就不一一叙述了。

一、借代

借代是灯谜“别解”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可供借代的,有的是表述同一事物的通义词,有的是虽不相类但又相关,可在谜中互相替代的词。如按其借代词的类别来分,借代有以下几种:

1)人名借代

1.着粉则太白(现代画家)李可染

2.周邦彦授业(宗教名词)清真教徒

3.荐食客与平原君(成语)引人入胜

4.行者、豹子头、青面兽(电影名)武林志

1唐诗人李白字“太白”,因借字代姓。例2宋词人周邦彦自号“清真居士”,故以“清真”代其姓名。例3战国有“四君子”,平原君赵胜即为其中之一。“平原君”代“胜”,系特定封号代人名。例4《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各有诨名:武松称“行者”,林冲称“豹子头”,杨志称“青面兽”。此为以绰号代姓或代名。

2)地名借代

1.北京时间一点整(动物名)燕子

2.春老秣陵城(地名二)宁都、临夏

3.昆明——上海航空线(京剧目)飞云浦

4.东京、北京互通贸易(成语)日中为市

5“北京”旧称“燕京”,因以“燕”相代。例6“秣陵”为南京古称,而南京又简称作“宁”,因借“宁”代“秣陵”。例7昆明是“云”省首府,上海有“浦”的简称,故“云”、“浦”可分代“昆明”、“上海”。例8“东京”、“北京”分别是日本和中国的首都,因此可用以代“日”、“中”。

3)时间借代

1.儿童节放假中(成药名)六一散

2.闰九月(成语)玄之又玄

3.望移玉趾(词牌)月中行

“儿童节”时在六月一日,故例9以“六一”代之。《尔雅·释天》的月份代名中,九月属“玄月”,故例10以“玄”代“九月”。旧以月光满盈时,即农历十五——每月之中日称“望”,因此,例11谜面之“望”字用来借代谜底的“月中”。

4)朝代借代

12.贞观盛世(电影演员)唐国强

13.开明时代(运动员)朱建华

14.笙箫悬梁(成语)双管齐下

12“贞观”系唐太宗的年号,因此可代“唐”。例13谜面“明”曲意作“明朝”,故底以明朝皇帝之姓“朱”相代。例14按南朝“宋齐梁陈”的顺序,谜底“齐下”可代谜面“梁”字。

5)天干借代

15.青春作伴(字)林

16.隔岸观火(词牌)望江南

17.洋金花(五言唐诗)秋色从西来

18.肾脾失调(成语)水土不服

19.薰鱼(书目)南方来信

20.阅后付丙(成语)一目了然

上例中,15以“青”、“春”各代谜底“林”中的一个“木”字。16以谜底“南”代“火”。17谜底“秋”代谜面的“金”。18以“水”和“土”代“肾”与“脾”。19借“薰”代“南方”。20谜面“丙”系“丙丁”的省缩语,可扣“火”,而谜底“然”同“燃”,且通“火”的使动义,故以“然”转代“丙”。

关于“天干”和“五行”、“五方”、“五色”、“五脏”、“四季’、“四季风”互相借代的关系,兹详列一表,借与上例对照,并供猜制谜者参考。

(6)地支借代

21.一唱雄鸡天下白(地名)酉阳

22.夜半歌声(古人名)乐正子

23.贩马(成语)日中为市

24.未入灯谜之门(成语)羊落虎口

25.才交亥时(现代画家)方人定

21十二地支中,“酉”与生肖“鸡”相配,故“酉”与“鸡”相代。22“夜半”为十二时辰中“子”时的代称。23“日中”为“午”时的代称,而“午”又代表“马”,故相借代。24地支“未”与属相“羊”对代。25“亥”时代称为“人定”。

地支与生肖、十二时辰代称的关系,今亦列表如下:

7)物名借代

26.月儿弯弯(词牌)蟾宫曲

27.丹凤朝阳(病症)眼花

28.十月芙蓉(食品名)阳春面

29.错把梅花当桃花(成语)指鹿为马

30.鸿雁不来(《千字文》句》图写禽兽

31.玉人箫(七言唐诗)雪肤花貌参差是

26“蟾宫”为月亮的代称。27“丹凤”,丹凤眼;“朝阳”,朝阳花。以一眼型名、一花名代“眼”与“花”。28十月称“小阳春”,“阳春”代“十月”,此属时间借代;人常赞誉美人“面似芙蓉”,因借“芙蓉”代“面”,这是物名借代。29“梅花”代“鹿”,“桃花”代“马”。30谜面系司空图《诗品》句。“鸿雁”是“禽”,自无疑问;而“不来”却是一狐狸名(见《聊斋》),用以代“兽”。31“参差”,一种排箫名,因借代谜面之“箫”。最后两例是前人谜中以物名借代而形成“别解”的典型之作,前者选自民国谢云声的《灵霄阁谜话》,后者选自清代企杜氏的《龙山灯虎》。

对物名的借代,今人颇有非议。理由是天下物名及别称多如牛毛,何能穷形尽相,人人皆知?因此显得肤廓宽泛。笔者以为,在能为较多猜众接受的情况下,偶而制作一二,倒也别开生面。

8)韵目借代

32.鲤(电影名)六号门

33.上平声三一通叶(《出师表》句)遂并江东

34.一纸风行(《聊斋》篇目)五通

35.昔(国名)马尔代夫

36.愿步原韵(外国文学名词)十四行诗

32按《平水韵》韵目顺序,谜面“鲤”字偏旁“鱼”属上平声部第六,而在韵目代日表中,六号恰为“鱼”日。33谜面言明诗韵上平声的第三和第一字可通叶,故谜底以“江”、“东”并用扣之。34谜面“纸”字属上声部第四;“一纸”意味着“一”加“四”,故借以代谜底中的数字“五”。35谜面“昔”字拆为“艹(廿)一日”,按韵目代日,“二十一日”为“马”日,故扣谜底“马尔代夫”(拿马来代替它)。36“愿”字属去声部第十四,因此谜底以“十四”相代。

现把诗韵目各声部与其替代日期排列成表,通常称作“韵目代日表”。

此外,尚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与农历节气的借代,以及古谜中易见的乐律与《易》卦月名的借代,五音与“君臣民事物”的借代,等等。

二、引用

谜中的引用,一般指在谜面上引用前人或他人的现成词语、句子。这也有好几种情况。一种是确属引用,但不一定要加引号表示。如:

37.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成语)好不容易

38.无烦无恼无忧愁(曲牌)快活三

39.流管弦而日新(泊人二)乐和、时迁

40.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常用语)发生变化

37谜面为民间谚语;38谜面为前几年流行的电视连续剧《济公》主题歌词。这两个谜面广为人知,因此无须加引号。

39谜面觅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40撷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这两个面句的知名度相对较差,但因通过谜面直接联想,便可一索而得底,所以虽属引用成句,也没有加引号的必要。

遇到下面这类情况,则以加引号来明显表示它确有出处为好:

41.“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聊斋》篇名)阎罗宴

42.“山间铃响马帮来”(列国人二)无盐、骑劫

4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红楼梦》人名二)王作梅、花袭人

41谜面常被用来形容宴会场面,可以说是熟词。但猜此谜,还得知道它出自唐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并且是描写南昌都督阎伯屿“罗宴”盛况的句子;否则,谜底中的“阎”字无从想起。例42谜面为五十年代国产影片名,熟悉其故事情节者,一看面句,即知谜底意指“盐骑”不再会遭到打劫了。但电影的放映时间性很强,时隔三十多年,许多人对“山间铃响马帮来”已不知其所以然了。例43谜面为王安石《梅花》诗句,不晓出处者虽可通过“暗香”联想到“梅花袭人”,但却无法想到此系“王”氏之“作”,猜不出谜底中的第一个人名。

这几例在谜面上加置引号,在于促使人们寻觅引语的出处,探究引语的底蕴,以便准确、完整地破解谜底,故其提示和强调的功能是很显著的。

此外,还有一种使用引号的情形:

44.“三十六计走为上”(体育设施)跑道

45.“家产尽付女婿”(古典书目)说岳全传

这两例谜面文字中都没有“道”、“说”的意思,“道”字与“说”字,以谜面中的引号作依据。当然,这是标准的将引号入扣,已远远脱离了“引用”的性质。

由上述诸谜例可以判断:“引用”是用你的谜底去解人家的现成词句,所谓“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这很容易造成“别解”。事实上,这些谜例也都是“别解”成谜的。

三、用典

用典本属“引用”的范畴。由于它在灯谜猜制中的特殊地位,值得单独加以探讨。

引用典故以委婉表达某些思想,是写文章时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对于以篇幅短小为特点的灯谜来说,妥贴地运用典故,能够成倍地丰富其内容,可以说是一条“经济加效益”的创作途径。

典故,一般分“事典”和“语典”两大类。关于如何运用典故,前人有“明用”、“暗用”和“化用”之说。我们不妨来进行一番“实地勘察”。

46.佩韦自戒(中药名二)防己、急性子

《文苑》:“西门豹、范丹皆性急,佩韦以自戒。”《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皮绳,性柔韧。性急之人常在身上佩带着它,可以用来警戒自己。

47.生女犹得嫁比邻(医院招贴)不配外方

杜甫《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底意为:不婚配给外地方男子。

前例引用“佩韦”的故事,以“叙事”为主,应是“事典”。后例引用唐诗名句,取其含义与谜底的别解意义吻合,当可视为“语典”。

48.吕奉先射戟辕门(国都)布拉格

面见《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布为刘、袁两家讲和息兵之事。底“格”作“格斗”解。

49.《广陵散》于今绝矣(五言唐诗)曲终人不见

《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未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据此,将底句解为:《广陵散)曲终了,嵇康这位音乐家也不在世上了!

此两例无异是“明用”典故。

50.渡河之志谁能继(明代学者)胡缵宗

面句中“渡河”,暗指宋代抗金英雄宗泽临逝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大呼“渡河!渡河!渡河!”之事(详《宋史》本传)。胡,何、谁;缵,继承。

51.一杯浊酒忆青州(四书句)见贤思齐焉

此作选自民国时谜集《春台谜稿》。表面上看起来,谜面像是描述作者在穷困潦倒之际,一边喝着劣质酒,一边回忆过去在青州地方的遭遇。其实,短短七字内,却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浊酒”,见《三国志·魏书·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因以扣谜底的“贤”字。一是“青州”,见《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平原’言在膈上住。”据此,谜以‘青州’扣底‘齐’字(“齐”同“脐”)。

这两个例子属于“暗用”典故。

52.樊素小蛮随太傅(电影名)白领丽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两个侍妾,一名“樊素”,一名“小蛮”。据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53.准是鼓上蚤私启城门(电器名)定时开关

谜面“鼓上蚤”为梁山泊好汉时迁的诨名。

以上两例中展现的情景,耐人玩味。虽说古籍中能够见到有关白居易与樊素、小蛮的记载,但却不一定有白太傅一前两后地领着丽人行走的具体描述;“鼓上蚤”时迁鸡鸣狗盗的行径是实,《水浒传》里却未见有他“私启城门”的故事。此二谜都是有根据、符情理地“想当然”,这都属于对典故的“化用”,或者说是“活用”。

运典入谜,典故在谜中发挥作用的情况也很不一样。常见的有将原典中的人与事都纳入一谜,使典故的含义在读谜后便能了解其大概,也即所谓“拢括典故大意”者。如:

54.包胥哭秦庭(军事用语)申请退伍

谜面典故见(左传·定公四年》,《东周列国志》里也有详细的描述。谜底“申”指“申包胥”,“伍”指“伍子胥”;全底别解意为:申包胥恳请秦国发兵打退伍子胥的吴国部队。你看,两个主要人物的介入,致使谜底寥寥数字,几乎概括了这一大段历史故事。

55.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成语)求全责备

谜面系《三国演义)第十九回“白门楼吕布殒命”时,吕布向刘备说的一句话。谜底“求全”是说吕布欲求得生全,“责备”言责怪刘备。这两层意思都是根据谜面语的口吻神情,以及环境背景、特定氛围联想得来的。这正显示出典故的涵盖作用。

现今台湾、海外谜人,喜欢制作这种“人、事俱出”的典故谜。

还有一些典故谜也较常见,如据典只言人,或只言事,或仅扩展典故外延,或依典故主干而发挥枝节。

56.掷果盈车(国内陆名)安达市

谜面是典故的浓缩语,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诗有“掷果定盈车”句。典故出自《晋书·潘岳(安)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潘安因貌美蒙妇人掷果满车的事情,必定发生在他到达市上(洛阳道)以后,谜底以“安达市”相扣,顺理成章。但是,我们如果由面及底地着意推敲,则会感觉到谜面典故所含的“潘郎貌美”这一主题,却被谜底远远抛到一边去了。这便是“扩展外延,围而不打”的又一种运典技巧。

57.荆州城公子三求计(陈毅诗句)叫他上去下不来

谜面为《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回目。刘表长子刘琦为避免继母之迫害,诚心求计于孔明,因孔明一再推辞,第三次只好将孔明引至一僻静小楼上,并撤去扶梯,向他说明:“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孔明在此情况下,遂给他出了请求去江夏镇守的主意。由此可知,谜底“叫他上去下不来”,这只是刘琦第三次求计的表面现象,于典故乃为“依主干而发挥枝节”,也可以看成是借重偏师,笔走侧锋而旁溢妙趣的一种运典方法。

用典的形态,反映在结面和裁底上显得很别致者,有如:

58.唐伯虎入华府,栊翠庵遭强人(成语)偷香窃玉

此谜谜面,截然不同地分述两段古典小说情节:“唐伯虎入华府”是为了“偷”会秋“香”,见之于《唐祝文周四杰传》或弹词《三笑姻缘》;“栊翠庵遭强人”说的是栊翠庵主人妙“玉”被“窃”,此见《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二回。

59.安石罢相(礼貌用语二)不用谢、请光临

面句外表上似乎用一个历史典故,只叙一人之事,落实到谜为底却一分为二,幻变出两件历史事实,牵涉到两位政治家的仕途沉浮。其底里是:“安石”史有二人,一为东晋的谢安(字“安石”),一为北宋的王安石;恰巧他们二人都曾为“相”,也都有过“罢相”的经历。不用“谢”,是因谢安石老病不堪其任;而王安石的罢相,却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政治守旧派不遗馀力地攻击变法革新的结果,既然安石被赶走,接下来便是请“光”上台临政了。

前一例,谜面并用两个典故,谜底平分秋色,一词两段分别扣合。实际做法很像诗钟中的“分咏格”。后一例,颇为少见,或有人以“谜底偷换概念”讥之,但它仍不失为典故谜的一种拟制方法。

此外,还有一种形似用典,其实却将随词语俱来的本身典故“有化为无”的谜:

60.白衣渡江(社会经济学名词)平民经济

谜面典故本是说吕蒙令三万东吴兵士化装成白衣商人,乘船偷袭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详《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但谜底的扣义并未按此故事演绎,仅仅借用“白衣”一词,并把它看成是没有功名的“平民”而已。

61.笑区区一桧亦何能(六才句)树儿下等

这是一则发表在泰国《曼谷日报》上的华侨谜作。谜面原摘自文徵明《满江红》词的下半阕:“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其中“区区一桧”的“桧”字,本指力主和议的卖国贼“秦桧”,全句对秦桧以及赵构的辛辣讽刺也是很明显的。然而谜作者却舍此正路而不由,尽抛典故原义,一心只在“桧”是一种树木的名称上下功夫,由此得出“树儿”属“下等”无能的结论。

对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用典”形式,现今南方谜友叫它为“骗面”,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远离典故的实质,严格说来不应该算作是“用典”。

凡以“用典”修辞手法制成的谜作,其中的“别解”成分是显而易见的;假如真的用典而又说它构不成“别解”意味的话,那就会像下面这则作品:

62.孙权嫁妹(七言唐诗)欲换刘郎鼎峙心

谜面用东吴孙权以妹尚香招赘刘备,并听从谋士意见,将刘备软羁于温柔乡中,以夺其问鼎天下之志的典故(详《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谜底见唐代吕温《刘郎浦口号》:“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据《唐诗鉴赏词典》文章,吕温的这首咏史诗是他经过刘郎浦时,听说此地是三国时刘备到东吴迎亲的地方,有所感触而写成的。这就是说,谜底和谜面说的是同一件事,在底与面的沟通上无“二层义”可言,谜底也即等于是谜面的注脚。对于这种俗称“用对头典”的做法,前人早已视之为禁忌,今人也多持否定态度。如《中国灯谜知识·灯谜的基本规律》中就说过:“不按本意律要求底、面上不能出现‘碰头字’和‘对头典’。……对头典,就是用同一个典故布面和设底。”因此,这类违反“不按本意律”的“用典”作品,不仅不能视为“佳构”,就连能不能成立为一条灯谜都是问题。

四、承启

“承启”是“承上启下”的缩称。“承上启下”原为作文法,也就是文章的修辞方法之一。“承启”之于谜,则常指利用现成诗文中带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上句或下句布面,并使谜底依其下句或上句的意义予以承接,由此构成“别解”的一种成谜方法。

“承上”类型者,如:

63.笑问客从何处来(五言唐诗)生小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儿童楣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谜底“生”作承接词,“小”借指儿童。底意整个承接自谜面的上一句。

64.家祭无忘告乃翁(报纸名)宁夏日报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谜底“宁夏”作“宁靖华夏”解,“宁夏日”即“北定中原日”。这层意思系从谜面的上一句袭来。

“启下”类型者,如:

65.问苍茫大地(足球教练)何家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谜底“何家”犹“谁人”、“哪一个”;“统”,统领,掌管。底意由“谁主沉浮”这个下句领会出来。

66.桃花潭水深千尺(成语)无与伦比

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谜底据其下句,别解成意:无法与汪伦相比!

“承启”类的别解谜作得好不好,关键全在于所选择诗文的上下句因果关系紧不紧。譬如笔者十七年前初涉谜津时,曾制过这样一则谜:

67.鸳鸯瓦冷霜华重(家具名称)独睡凉床

谜面取自白居易诗《长恨歌》。谜底“独睡凉床”(这是笔者所在的山区小城对单人竹床的叫法),是从谜面下句“翡翠衾寒谁与共”推衍出来的。后来认真考察、体味一下原诗两句之间的关系,不但其中一点“因果”皆无,而且这两句本身就是各叙一事,互不相干的并列句子。由此认识到,这样的“启下”是不成立的。若要人猜,真是丈二和尚,让人摸不着头脑。

好的“承启”类别解谜,底面榫接自然,能够给人以高屋建瓴,一气呵成之感。可从下面两谜作些分析。

68.替人垂泪到天明(市招)通宵夜点

这谜是以普通平射手法制成的。谜面出自杜牧《赠别》诗的第二首:“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谜面承上句,知指蜡烛。既说它垂泪到天明,当然会像谜底所言:一个通宵都在点燃。谜是成立的,但我们总觉得平滑了一点,假如改用“启下”来成谜呢?那就是:

69.蜡烛有心还惜别(市招)通宵夜点

这样一改,“替人垂泪到天明”成了潜台词。两句诗的意思都有了,意境是完整的,内涵更丰富得多,而且读来既颇具气势,又有参差变化之感。

五、策问

“策问”包括设问和反问。设问式的谜,一般表现为谜面出题是疑问句,而由谜底来作答。

70.林冲发配谁卫随(电影导演)顾也鲁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受陷害发配沧州,一路上由结拜兄弟花和尚鲁智深暗中照顾,因此谜底答曰:“顾也/鲁”。

71.马谡何以失街亭(京剧目)定军山

失守街亭要地的主要原因,是马谡不听王平劝告,而自作聪明地将军马定扎在山头上。

72.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歌曲名)血染的风采

谜底之答,正为谜面之所问。战旗是战士们的鲜血染成的,所以它“风采”如画之美。

设问式的谜,“谁”、“何以”、“怎样”、“为什么”等提问词在谜面。问得明白,谜底也回答得实在,因而趣味性较强。

有一种设问式谜,在谜底的答语中还显豁地加上了带“回答”义的字词。

73.问君能有几多愁(成语)对答如流

李后主《虞美人》词:“ 闻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谜底据此“对答”曰:“如流。”

74.甘露寺相亲谁保驾(电影导演)应云卫

谜底“应”答:赵云来保卫!

这样一来,有问有答,前后呼应,越显紧凑、顺畅了。

与设问谜相反,反问谜表现为谜底的句形似疑问,但却不需要回答。因为它的答案是已经肯定过了的。

75.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陋室铭》句)何陋之有

谜面见杜牧《阿房宫赋)。“不陋”(陋,由屋室的简陋转指人的丑陋)的答案,其实早已从面里被肯定了。

76.不嫁贾府(五言唐诗)那作商人妇

“贾”别指“商贾”。既然不愿嫁给商贾之家,哪里作得了商人的老婆!

77.拳击冠军(辛弃疾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

谜面已经断定他是拳击的冠军,那么,有谁还敢跟他敌“手”!

由此可见,反问式的谜往往饶有情趣,而且与设问式的谜一样,其中的“别解”意味都是很浓厚的。

还有一种谜,在谜面上也布置反诘词,形式上同谜底的反问式类似。如:

78.螳臂安能挡车(法律名词)不可抗力

79.此行何去(汽车部件)方向盘

这类谜由于其谜底意是顺着谜面意平行铺叙的,既无谜面设问式的真实回答之趣,又乏谜底反问式的反诘力度和别裁之致,所以只能当作一般正面会意别解之谜来看待。

六、倒装

“倒装”在诗文中著名的例子,是杜甫《秋兴》诗中的“红豆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诗按正常词序排列,应该是“鹦鹉啄馀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经过大诗人别出心裁地一番倒装,句式加强了,音节也调和了,成为人们传颂的佳句。“倒装”在灯谜中也有其妙用,尽管与诗文不同,不着眼于语句的美化和音节的协调。“倒装”施之于灯谜,一般是在扣合当中,颠倒谜底的词序,以形成“别解”,既衔接了面义,又增加了谜趣。

80.生夷吾(经济政策词语)管而不死

“夷吾”为齐桓公相国管仲的字,因扣“管”;“生”,反映“不死”。按与谜面的对应词序,谜底以“不死而管”扣合。

81.心地坦然(面积单位)平方寸

“方寸”是心的代称。谜底意义倒置,按“方寸平”扣面。

有些较复杂的“倒装”谜底,倘认真与谜面的词序一一对照,则会呈现出犬牙交错的状态。如:

82.袁术匿于乱草中(交通干线名)青藏公路

东汉末年的军阀袁术,字“公路”;“藏”异读cāng,义转“躲藏”。按面义顺序,应先以“袁术”扣“公路”,再以“匿于……中”扣“藏”,最后以“草”扣“青(色)”,因此谜底在扣合中排列成“公路藏青”。“倒装”式的谜,甚至还有故意在谜底申明其“倒”者。如古谜中的两例:

83.宰我原宪(《诗经)句》颠倒思予

“宰我”名“予”,字“子我”,亦称“宰予”;“原宪”字“子思”,亦称“原思”。二人均为孔子弟子。谜底别解《诗经)原义,把(原)思和(宰)予的次序“颠倒”一下,就成为谜面中的两个人了。

84.武昌(《诗经》句二)颠之倒之、文王孙子

《诗经》原句“文王孙子”,说的是周文王的子孙。此谜中,“昌”指周文王姬昌,“武”指春秋吴国军事家孙武(世称“孙子”)。谜底把“文王孙子…颠之倒之”,成为“孙子”、“文王”,正好扣合谜面“武”、“昌”二人。

用“倒装”这种修辞手段所形成的“别解”意境,诚如 谢会心居士所形容的:“山脉蜿蜒,其趋势也,犹有回龙顾祖;痴情恋爱,当临去也,乃竟转送秋波。”它之所以有返照入江、归云拥树之妙,乃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具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鉴赏观。

七、对偶

“对偶”在谜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其一是谜面以对偶句出之,两句共射一底。如:

8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战国人名)杜回

谜面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两句诗,言杜甫欲“青春作伴好还乡”,故谜底射“杜回”。这是以现成的诗联作谜面。

86.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鲁迅笔名二)风声、自树

谜面见欧阳修《秋声赋》,下文是“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正好符合谜底之意:秋风之声自树间传来。这是以散文赋中的对偶句作谜面。

87.曾与塞翁谈祸福,堪教孔子叹衰亡(《水浒传》人名)马麟

谜面上句用“塞翁失马”典故,扣底姓“马”字;下句用“孔子悲获麟”典故,扣底名“麟”字。这是以今人自撰联语作谜面。

其二是谜面虽以对偶句出之,但两句各自分射一底。如:

88.秋风起三丈,春水皱二分(物理名词)大气微波

89.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字二)房、肤

90.飞沙滚滚骆驼岭,芳草萋萋鹦鹉洲(市名二)黄山、青岛

91.董太师谊儿安处室,刘先生盟弟乐承家(字二)闾、扇

此中也有借用古诗对仗句(如例89用杜甫《春宿左省》的颔联,例90下句用崔颢《黄鹤楼》颈联的下半片)作谜面的。这种对联式的谜,当代有人称之为“双谜”,其实是谜和联的结合体。说它是含谜的对联,或是对偶形式发挥到极致的谜都可以。

“对偶”在谜中的第三种表现,是要明挂“遥对格”的谜。如:

92.汉子(明代画家)唐寅

“汉”以朝代义对“唐”,“子”以地支义对“寅”。

93.杨虎城(京剧目)梅龙镇

“杨”以果木义对“梅”,“虎”对“龙”,“城”对“镇”。

94.五月黄梅天(酒名冠商标)三星白兰地

‘五”对“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逐字相对,极为工整。

最为有趣的,应数同类性质的“求对”谜:

95.花解语(成语)对酒当歌

96.北海(五言诗句)直取南山对

97.天道地道(《幼学琼林》句)皆可对人言

98.蒲剑、荷钱、松针、柳线(六才句)一对对凤箫象板雁瑟鸾笺

笔者近制中也有一例:

99.落花有意(诗律学名词二)流水对、无情对

可算是“对”到对联的老家去了。

取“偶合”义的词助对的还有:

100.国庆(地方剧目)合家欢

101.电池(市名)连云港

102.紫苏花(市名)乌鲁木齐

103.窗幽月色稀(七言诗句)鸳鸯瓦冷霜华重

民国谜集《跬园谜刊三种·凡民谜存》中,更载有一则倒放在谜面上“求对”者:

104.与牛僧孺作对(《红楼梦》人物)马道婆

“马”对“牛”,“道”对“僧”,“婆”对“孺”,字字皆对。然而同历史上真正与牛僧孺作对的李德裕,却又风“马”“牛”不相及!

这种“对偶”和开头两种“对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即将“偶”的意趣分置于谜底和谜面上;它是深入于谜的“对偶”,而不仅仅把“对偶”当成一般的修辞手段。

八、归纳与解析

谜有以归纳事物特点、规律的方法,构成“别解”意境者。

例如下面这组成语谜:

105.煤球(成语)漆黑一团

106.筛(成语)漏洞百出

107.枕头(成语)置之脑后

108.翻砂(成语)装模做样

它们或捕捉谜面事物的颜色和形状,或抓住谜面事物的用途与特征,归纳起来用成语表述,使谜底得以别解出神——当然,这种“别解”不在个别字眼上,而在整句成语的引伸义。

通过归纳形成“别解”的谜还有:

109.上游、中游、下游(无线电名词三)波段

110.瓶子、缸子、盆子、坛子、罐子、瓮子……(《水浒传》人名)陶宗旺

111.阿英日记(古书名)三国志

112.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日本小说家)山本惠三

113.赤橙黄绿青蓝紫(国名)以色列

109谜底总结了上、中、下这三个段位的水流。例110谜面所列,都是陶瓷类的器物,故谜底以一语概括之:“陶宗/旺”。例111谜面“阿”、“英”、“日”别指“阿尔巴尼亚”(或“阿尔及利亚”……)、“英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馀一“记”字扣“志”。例112谜面为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词句,谜底归结成:昆仑山本已惠赠出三截了。例113谜底归纳意为:谜面七字是按颜色来排列的。

“解析”与“归纳”相背,它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在谜底上作具体的分析、解说。如:

114.服(七言唐诗)身上衣裳口中食

115.固体、气体、液体(饮料名)冰汽水

116.汤药两剂、膏药两张(成语)服服贴贴

117.全年承包(鲁迅诗句)管它冬夏与春秋

114谜底解说“服”字的两个义项:穿在身上的衣裳叫做“服”;放进口里食用(一般多指药物)也叫做“服”。例115谜面为三种自然物态,也即水的三态变化;谜底加以分析:固体的为“冰”,气体的为“汽”,液体的才是“水”。例116汤药的用法是“服”的,膏药的用法是“贴”的。例117“全年”包括春、夏、秋、冬四季,“承包”则必要“管”。

所谓“折数”和“包含体”的谜,其实也是运用归纳或解析的方法来成谜的。如:

118.中秋话嫦娥(电影名)陈三五娘

119.斗(中药)百合

120.两个周皇后(五言唐诗)十四为君妇

121.你帮人三分,人助你七分(数学名词)互为补角

118谜底“三五”相乘为十五,恰合“中秋”日期。例119旧制容量单位,一百“合”为一“斗”。例120谜面“周”字别指一星期,“两个周”则合“十四”之数。例121把谜面“三分”、“七分”的“分”,看作是人民币的最低单位,那么,二数相加正合谜底的一“角”。

以上是“折数”谜。下面看看“包含体”谜。

122.加劲劳动,个个有份(字)力

123.甜咸苦辣,各味俱备(字)口

124.讲究效益应该从何入手(体育名词)起点

122谜面前四字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个“力”在内。例123谜面前六字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口”;此中“各味”两字又隐得比较深。例124谜面前六字的首笔皆为“、”,故谜底换字为词,曰:起“点”。

九、抵销与漏补

“抵销”顾名思义是“两抵相销”的意思。

这种谜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谜底或谜面上有衍销义的字词作为“相销”的手段,同时具备重复的字词作“两抵”的依据。

125.昱日(朱德诗句)来自西天去自西

谜底七字中,以“去”作衍销词;“来自西天”销去“自西”,馀“来天”扣面。

126.湖目(《聊斋》篇名二)荷花三娘子、封三娘

谜底以“封”字作衍销词;“荷花三娘子”封去“三娘”二字,馀“荷花子”。谜面“湖目”为莲子,亦即“荷花子”的别名。

127.羞见江东父老(《水浒传》人诨号三)小霸王、没面目、小遮拦

谜面用西楚霸王项羽垓下兵败后,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故事。谜底以“遮拦”作衍销词,“小遮拦”意犹遮拦去第一个“小”字。这样,全底剩下“霸王没面目”五字,正挑明谜面之意。

128.闫六月(中药名三)莲蓬、茯苓、省头草

此谜的抵销比较复杂。谜底碰巧“莲蓬”、“茯苓”两药名都是草字头的字,以第三底“省头草”的“省”字作衍销词,把前面四个字中的“头草”都省去——馀下“连逢伏令”,正是“闰六月”的说明。

上面是谜底句中的“抵销”。下面我们再看看谜面句中“抵销”的情况。

129.啤酒厂出酒(字)碑

谜面以“出”字作衍销词,把“啤酒厂”中的“酒”字排出去,馀“啤”、“厂”两字。此二字相互拼合,即得谜底“碑”。

130.凤凰台上凤凰游(数学名词)相似三角形

谜面借用李白诗句。“游”字作“出游”、“游离”解。既然“凤凰台上”之“凤凰”“游”去了,便剩得“台上”二字。而“台”字之“上”部为“厶”,所以谜底说它:相似“三角”形。

131.“梅香,泡茶。”“晓得,去泡哉!”(《千家诗)句》春到人间草木知

谜面模拟旧时闺门小姐使唤丫环的口吻,读来生动有趣。其抵销途径,是以丫环应声语中的“去泡哉”销去小姐呼唤语中的“泡”字。下余“梅香”、“茶”、“晓得”七字,正好分扣“春到”、“人间草木”、“知”。

132.此说万万不可,彼说万万不可;无须此说彼说,均无不可(《聊斋》篇名)四十千

此谜亦为多层抵销的复杂之例。谜面四个短句,通过后两个短句中的“无须”、“均无”,把前两个短句中的“此说”、“彼说”、“不可”、“不可”统统排去,只馀下“万万”、“万万”。四个“万”,恰合谜底“四十千”之数。

此外,还有一种在谜面上暗做手脚,以意逆销者。如:

133.闯王自尽(宋代画家)李成

谜面“闯王”暗指“李自成”,并以“自尽”别解,销掉“自”字,由此得底“李成”。

134.荆公已无介于怀(三国人名)王甫

“荆公”暗指“王介甫”(即王安石)。“王介甫”既已无“介”字于中(“怀”喻“中心”),当馀“王甫”。

135.废民国,号洪宪,世所不容(明代文学家)袁凯

谜面“废民国,号洪宪”,大家都知道为袁世凯所为,由此暗点出这个名字;“世所不容”别解作“世”字为“袁世凯”名中所不容——排除“世”字,即获“袁凯”。

136.诗仙绝代(字)柏

“诗仙”是大诗人李白的誉称,“绝代”别义为“无子”。“李白”二字中销除“子”部,则谜底“柏”字应声而出。

“漏补”在制谜技巧上,一般指一“漏”一“补”,也就是谜面故意漏去某些有关联的字词,而由谜底加以补充并说明之。

137.泰衡恒嵩(京剧目)少华山

“五岳”中,谜面唯独遗漏了一个华山。

138.生旦丑末(俗语)眼不见为净

戏剧行当分“生旦净末丑”。根据谜面所列,谜底补充说:未看到的是一个“净”角。

139.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古籍名)拾遗记

谜面漏“十”,谜底补以“拾”,并用“遗记”来说明。

140.焉哉乎也(《孟子》句)失之者鲜矣

谜面系成句,《千字文》:“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但文言文常见的语助词原有七字:之、乎、者、也、矣、焉、哉。对比之下,谜面缺了“之”、“者”、“矣”。所以谜底补充说;失“之”、“者”,鲜(少)“矣”。

上面几个例子,谜底的说明部分还只侧重于“少”、“不见”、“遗”、“失”、“鲜”之类字词上,“补”的意义仍觉不足,于是就产生了下面这一种意完神全的“漏补”式作品。

141.八十五(电影名)月到中秋

谜面可视为“八月十五”漏一“月”字。谜底以“月到”表示“月”字补入,并以“中秋”具体申说完整的“八月十五”。

142.太公(《水浒》人名二)史进、时迁

“太公”可看作是“太史公”遗落了一个“史”字。谜底据此补充说明:“史”字进入谜面的时候,就成了“太史公(司马)迁”。

“漏补”之于谜,倘允许颠而倒之成为“补漏”,即拿谜面句义来补充、提示谜底所漏内容的话,则下面这类作品庶几近之。

145.生有一女字昭君(字)墙

“昭君”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嫱的字。假若把谜底“墙”看作是‘‘王嫱”二字中漏写“一”(“王”上部的一横)和“女”(“嫱”的偏旁)之后的合形,那么这一“漏”即为谜面所补全;衍生“一”、“女”,就变成字叫昭君的“王嫱”。

144.亲临其间为革新(字)靳

谜底“靳”,可看成是“革新”二字漏去了中间的“亲”;谜面补明:“亲”临其间,即为“革新”。

145.一将到来,韩滔是也(《水浒》人名)白胜

梁山好汉韩滔,绰号“百胜将”。谜即据此将“白胜”假设为“百胜将”漏了“一”(“百”字上的横画)与“将”。谜面就谜底的现状解说:“一”、“将”到来,“百胜将”是也。

146.亭中系赤兔(县名二)汉寿、侯马

此谜例144相仿,但谜底已由单字扩充为二词四字。《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曾被献帝封为“汉寿亭侯”,他坐下的神骑名曰“赤兔马”。谜面据此补说谜底之漏:“汉寿、侯马”欲成为“汉寿亭侯马”,即“赤兔”,必须把“亭”字绾系在这两个词的正中间。

当然,这种预补后漏的“补漏”,能否正式归入“漏补”类谜的范畴,还有待于谜界师友的进一步共同探讨。

“抵销”类的谜,其“别解”多呈现在使用相销手段(带衍销词)的一方;“漏补”类的谜,其“别解”多呈现在使用补充手段(带增补、说明词)的一方。这一点很容易辨识。

在构成“别解”的灯谜创作中,一般需要调动语法手段,并且辅之以词汇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至于修辞手段的运用,则是更高的要求。因为修辞牵涉到语言的所有组成部分,同时它与文学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运用修辞手段所构成的“别解”,也可以说是运用语言表现技巧和文学表现技巧来构成的“别解”。熟练掌握了构成“别解”的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可以初步创作出一些符合艺术规则的谜来;而要想在创作中多出佳品,则一定要熟谙修辞手段构成“别解”的各类具体方法。

下编 “别解”和制谜

(一)

为了努力把“别解”的问题说清楚,我们在上一编里引用了不少构成“别解”的实际谜例。从这些谜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别解”既是创作概念上的,指谜底或谜面上的“别种意境”,又是具体技巧上的,指能够调动文字义变(包括以音变、形变为中介的义变)的种种手段。通过这些谜例,还展示了构成“别解”的各种办法。至于“别解”在制谜中如何具体运用,下面将就几个主要问题加以探讨。

三种“别解”型式的比较

从前面的谜例中,可以归纳出“别解”反映在谜作底面上的三种不同型式。现再作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1)谜底别解

1.家徒四壁(摄影名词)室内光

谜底“光”由“光线”别解成“光光的”。

2.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口语)死胡同

谜底“死”别解指人“亡故”,“胡同”别解作“哪能相同”。

2)谜面别解

3.现代剧(成语)于今为烈

谜面“剧”字本指“戏剧”,于此别解成形容词“剧烈”之义。

4.两心共惆怅(数学名词)周长

谜面别解意为:有两个“心”(忄)供给,就变成“惆怅”二字。

3)底面双别解

5.休得无理(衣着)男背心

谜面“休”别解义指封建社会的“休妻”。既是休妻休得没有道理,自然归咎于男方变心;谜底“背心”即由物名别解成“背变良心”。

6.园田外相(《西厢记》句)方是一对儿

谜面“外相”原为日本“外务省相”的简称,入谜别解作“外部的相貌、形状”。那么,“园田”两字的外形则是两个方框。谜底“方”字本是副词“方才、正好”之义,这里对应谜面,别解指“四方形”。

当“别解”作为具体技巧被运用于谜作中时,就十分明显地出现了底、面双方用“别解”,远比或底或面一方用“别解”技巧性强得多,艺术性也略高一筹的态势。故而,张起南曾在《橐园春灯话》里称赞这类“底面双别解”的谜“别开生面,妙造自然,是为逸品”。但是,许多人的创作实践说明,正常而易于入手的制谜途径是先有谜底,后有谜面,即依据谜底能否产生“别解”,然后量体裁衣制作谜面。另外,谜的问答型结体也决定了其趣味的“包袱”,必须尽可能地放置于谜底上。因此,“谜底别解”是最普通、最常见,而且可以创作出大量优质作品的“别解”型式。相比之下,由于“谜面别解”置趣味的“包袱”于谜面,当“包袱”首当其冲被解开时,谜底也就一览无馀而难有回味了。底或面一方的“别解”与谜之性能的关系,颇类似于歇后语。歇后语的价值在于“歇后”——后面隐含的那句短语,而不在于前面如何比喻、如何形容。单纯“谜面别解”的文义谜,从某种角度上看,似乎有些像被倒置了的歇后(实是“歇前”)语。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字谜就是“谜面别解”的类型之一。由于字谜发肇既古,而且同民间事物谜语一样有它一定的特殊性(指早期的全部字谜和现代的一部分字谜可以口头表达的沿袭性,以及字谜谜底只有一字,除了拆字后连贯独立的字素外,很少能构成谜底文意迂回的特殊性),所以字谜的“谜面别解”势在必行。至于“底面双别解”型式的谜,固然有它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艺术特色,然而它的技巧难度较大,在制作时倘不注意别解字眼与其他字词义的协调、融合,以使语句的“别解意境”通畅自然,则很可能形成一边或两边的气断义阻,佶屈聱牙,那就反而不美了。

“别解”字眼的多与少

“别解”的字眼反映在词句中的情形,是有较大差异的。如从其数量上看,则有一字别解和多字别解之分:

7.破帽多情却恋头(书面语)感戴不已

谜底“感戴”之“戴”,本为“推戴”、“拥护”之义,此处别解作“顶戴”,可扣帽子。

8.酬唱入朱门(成语)和为贵

谜底“和”读去声,别解为“酬和”义;“贵”原义“珍贵”,今别解指“权贵”。

9.更陈王奋起挥黄铖(电影名)胜利号角

谜面出自毛泽东词《贺新郎·读史》,为吟咏秦末陈胜首发农民起义之事。谜底“胜利”与“号角”两词均作别解:“胜”,陈胜;“利”锐利;“号”,号召;“角”,角斗。

仅以谜底句中“别解”字眼的多寡而论,上例就有一字、二字乃至逐字别解的不同。谜底“别解”的字眼是多多益善,还是愈少愈妙?此一细节技术问题,谜界已有一两位有心人注意到。如现侨居美国的台湾黄永文教授就曾著文提出:“《谜海》说谜只要别解一字,就可使底意全变,而趣味横生。如果逐字别解,反而佶屈聱牙,辞不达意了。这句话虽也有例外,但大致说来,是有几分道理的。”(见胡三白编《虎缘》,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12月版。《谜海》为台湾近年出版的一种谜书。)笔者对此也颇有同感。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逐字别解”之所以易生疙里疙瘩、阻滞不畅的感觉,关键还是它的技巧性太强,创作起来难度大。“逐字别解”的谜,对于一个谜人来说,可以少制,并应注意挂猜的对象和场合,然而却不能不会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创作出一条精美的“逐字别解”谜来,应是衡量他艺术水平的标志。话说回来,所谓“逐字别解”还有一个谜底本身字多少的问题——当然,我们这里指的是谜底至少要在三字以上,这才能驰骋你的想象,发挥你的才华。

“别解”在谜底位置的设计

“别解”字眼反映在词句中的差异情形,还可以从其在谜底的位置设计上来说明。这里不妨举“一字别解”之例:

10.卷我屋上三重茅(地理名词)咆哮西风带

11.苏州府怎理得常州冤情(《秋声赋》句)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前者谜面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谜底切合诗句意,将一个“带”字由名词别解为动词“卷带”、“裹走”之义。此一字处在底句五字之最末位置上。后者谜面取自昆剧《十五贯》唱词,系苏州知府“况青天”况钟欲受理冤案又因超出职权范围,感到左右为难时的内心独白。谜底文句中的“况”字,指“况钟”其人。其实这个“况”字在《秋声赋)里,原义为“何况”、“况且”。这两例都是将仅有的一个别解字眼,精心设计在谜底音节最响亮的位置上,因而义贯全底,不粘不隔,一气呵成,神采四溢。

但在谜底“一字别解”的实际创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相反的例子:

12.消防队员严阵以待(歌词句)时刻准备着

13.不教污淖陷沟渠(电视剧名)还是这样干净

前例中的“着”字,作者本意欲将它别解为“着火”、“起火”,结果由于此字读音不亮,且所处位置极不重要(语尾助词),故虽有别解而改变整个底句意义的力量甚微;可以试想:“严阵以待”不就是“时刻准备着”吗?后例中的“还”字,作者原想根据谜面《葬花词》的上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把它别解成“返回”之义,结果也是由于此字在底中地势偏弱而事与愿违。关于这种谜底“一字别解”处理不善的情况,笔者以前曾把它叫做“被掩盖了的别解”,至今遇之还引以为戒。

“别解”的逻辑性和思想性

当“别解”的字眼用于底面意义演绎、互扣时,还存在着一个逻辑性和思想性的问题。譬如:

14.白发直垂三千丈(军事通讯单位)长话连

15.金陵十二钗(七言唐诗)宁无一个是男儿

16.孟德编剧,景升登台(技术活动)操作表演

14谜面由唐诗句“白发三千丈”扩充而成。白头发能够直垂三千丈之长,这本是意义上的夸张,一旦“白发”别解为“发语”、“说话”,再缀以“三千丈”这个数量词,则谜面成了“说的话笔直垂下来有三千丈长”。这样将会引起人们的质问:说话能以“三千丈”来形容它的时间长度吗?例15“金陵”是南京的旧称,而南京又简称为“宁”;“十二钗”原指《红楼梦》中的十二个女子。谜底别解首字“宁”作南京,全句成为“南京这地方没有一个是男人”。试问,南京有了十二粉黛之后,就意味着全部南京城的俊男都变作俏女了么?这两例的别解字眼,一在谜面,一在谜底,都因无法协调文意而形成了逻辑上的矛盾。

16谜底别解“操”为“曹操”(字“孟德”),“表”为“刘表”(字“景升”);全底意作“曹操创作,刘表演出”。这在语意上是通顺的,同面意也是切合的。但是,历史上的曹操戎马倥偬,是否有兴趣编剧?刘表与他的儿子皆笨如猪狗(叶剑英诗:“景升父子皆豚犬”),是否具备演员的才能?而且曹、刘割据,势如水火,又何能互相协作,粉墨登场?这些问题,显然作者均未考虑,而仅据谜底二字可别解作人物,便匆匆地抛出了一个不符事理、不合逻辑的谜面来。此例即病在生造谜面。

再请看一组在思想性方面有问题的谜例:

17.出口物资(口语)不中用

18.黔驴技穷(现代画家)法乃光

19.慈母依门盼儿归(口语)妈的巴子

17谜底的“中”字别解为“中国”。谜作者本意为:既然是“出口物资”,自然不为中国所用。但此意在底面对照,谜底的二层义尚未显豁之际,则易给人以“出口物资不中用”的交叉理解。例18谜面寓言的含义为“方法都用光了”,而谜底人名的别解意正与此符合。但是,说一位当代有名望的画家“黔驴技穷”,会给人以大不恭的感觉。例19谜面上是一片母爱,一片春晖,谜底却是骂人的脏话!此中纵有“巴子”作“巴望儿子”的别解,但这种“别解”产生的交叉意念,却是社会道德所不容许的。

以上这两组谜的失败,说明了“别解”的字眼在互扣、演绎谜意时,务须审慎,注意尽量做到:一要符合逻辑判断中的情理和事实;二要底面褒贬一致,庄谐合度,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性。

“别解”字义的准确运用

关于具体技巧中的“别解”字义的运用问题,有必要在此赘述一下。那就是既要认真辨析字的意义、范畴,以使其别义在扣合中准确无讹;又要善于从现实的群众语言中汲取新的字义养分,以丰富别意,活泼思想,提高创作机能。兹先就准确运用字义问题举例说明:

20.青梅竹马情深笃(时间用语)两小时十分钟

根据谜面意思猜测,谜底别解似为“两人小时候就非常钟情”。这显然是作者没有弄通“钟情”一词中“钟”字的含义,以为“钟”即“情爱”,“十分钟”就是“十分爱”。其实,“钟情”、“钟爱”之“钟”,本作“专注”讲;“钟”是修饰、形容“情”与“爱”的,它本身绝不是“情爱”。本谜所用的这个“别解”字眼严重脱离了汉字的意义范畴,故而造成了扣合概念上的偏差。

21.盼望天亮获团圆(世界史名词)巴黎和会

谜底别解的“黎”字,其主要义项只有“黑色”与“众多”等,并没有“天亮”,亦即“黎明”的释义。作者误以为“黎明”之“黎”义同“明”,殊不知“黎”字置于“黎明”一词中本作“比”解(《史记索隐·黎明》:“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这样,就使得谜面“天亮”势如虚悬,变成了无用意的衍文。

我们既要认真地研究字典、词典中收入的丰富字义,以便准确地用来“别解”制谜,也要注意研究民间口语用字,以便从中吸收新鲜、有活力的字义,运用到灯谜创作里来。例如:

22.船夫捎来绝情书(探骊)泊人·陈达、黄信

“黄信”之“黄”本是姓氏,在民间口语中有把事情办糟因而失去希望称之为“黄了”的。作者信手拈来此义,以“绝情书”切成“黄信”,意犹“告吹了的书信”,读来贴切自然。由此可见,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活字典,“别解”的字义可以从中摭拾,永远不会枯竭。同时我们应该知道,创作一条小小的灯谜,也需讲究“书外功夫”。书内、书外结合,才能使“别解”技巧的运用得心应手。

(二)

我们既然在前面花了不少笔墨来谈“别解”,说“别解”既是与“谜”的意义而俱来的一种创作概念,又是以汉字义变为主,兼赅音、形之变并产生趣味的一种具体技巧,那么,文章的最后是否还应该探讨一下:究竟有没有“无别解”,即不用“别解”技巧来制成的谜?有没有既不用“别解”技巧,也不必形成“别解意境”的谜作?假使有,它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了澄清问题,我们先举出一些例子来作一番比较和鉴别。

1.兔死(唐代人)令狐楚

2.掩耳盗铃(云南地名)蒙自

3.人造革发泡工艺(外国音乐家)让·皮里松

4.蒙蒙细雨笼西岳(外国首都)渥太华

这是一组以人名和地名作底材的谜,而且因年代久远等原因,其命名的含意已不为公众所知晓,或者它本来就是外语译音,其命意更不为人所知。这样的人名、地名谜中有没有“别解”的意味呢?回答是肯定的。试析:例1“令狐楚”的父亲令狐老大人在给儿子起名字时,难道想要儿子将来会像狐狸一样为兔子之死而悲楚?例2“蒙自”自元朝至元十三年建县以来,从未听说其命意为“蒙蔽自己”。

3、例4中的“让·皮里松”和“渥太华”,原是根据外语发音翻译成的汉字写法。给这些有音无义的字词赋以一定意义,这种做法本身是无所谓“别解”的;但是,倘若你去问一下让·皮里松:你的名字是否就是“人造革发泡工艺”?或者问一问加拿大人:你们的国都是否像细雨蒙蒙中的中国华山?那他们肯定会耸耸肩,摇摇头,或者再加一句:“你们中国人真有意思!”

类似的以“有音无义”的外来语作底的谜还有:

5.露滴牡丹开(舞曲)华而滋

6.寄旅无长物(新闻术语)客里空

7.客走任便(民族乐器)东不拉

谜面所言,均非这些外来词语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其中的“别解”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下面几种类型的谜:

8.俯拾即是(陈毅诗句)伸手必被捉

9.滕王高阁临江渚(成语)近水楼台

10.去年今日此门中(温庭筠词句)花面交相映

11.岁岁无忧(七言唐诗)今年欢笑复明年

12.海峡两岸不分离(地理名词)陆连岛

13.不擒二毛(电影名)抓壮丁

这些谜中有没有“别解”?近年不少谜友为之争论不已。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它们的底面扣合:例8谜面出司空图《诗品·自然第十》:“俯拾即是,不取诸邻。”谜底见陈毅《感事抒怀·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由此可知,底句中“被捉”的原是伸出去的“手”,而面句中“俯拾”的是物,底句经过“别解”才能扣合。例9谜面为王勃描述滕王阁地理环境的诗句,谜底如果说滕王阁是一座濒水的楼台,那是没有“别解”的。但是,成语“近水楼台”除去字面本义外,还有喻义即引伸义。现在人们使用这个成语时,罕见用其本义的,若非其字面白描易懂,人们甚至会完全忘记了它的本义(成语中多有这类情形)。故此谜谜底的“别解”就在于拿它的喻义来说本义。例10谜面出自崔护名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谜底见温庭筠词《菩萨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者虽然有一个“花”与“面”相映的共同点,但放置于各自特定环境中的不同点却很多。比如:除了“人面”不会如一,花有“桃花”和“贴花”的区别之外,“交相映”则显然是一指“桃花”与“人面”相映而“红”,一指鬓上贴了花的“如花之面”与“镜”交映而更显得“花”。属概念虽同而种概念有异,从而构成谜底整体意境上的“别解”。例11“别解”巧设于谜面上——“岁岁”摒弃其“连年”的本义,而转变为“两年”的别义。例12谜底“陆连岛”指的是真正与陆地连接的岛屿,如山东烟台的芝罘岛;谜面说的是大陆与台湾岛,而台湾是不能称为“陆连岛”的,这是地理常识问题。故谜底中的“陆”字、“岛”字分别由泛指转为专指“大陆”(内陆)与“台湾”;“连”字别解意谓心理上的相连。例13谜面“不擒二毛”,典用宋襄公在战争中因言“仁义”,而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方老兵之事。有人说,此谜看不到谜底中有“别解”。其原因在于:一,忽视了“壮丁”与“二毛”的反义置换;二,谜底的“抓”字指“征兵”,而谜面的“擒”字义为“俘敌”,其行为的对象和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还有一些谜底整体意境“别解”的作品,被部分谜友视之为“无别解”。例如:

14.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红楼梦》诗句)天上一轮才捧出

15.向雷锋同志学习(《红灯记》唱词)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16.农村急于搞承包(毛泽东词句)分田分地真忙

17.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成语)除恶务尽

18.取税于民,用税于民(常用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霸王帐里卧虞姬(五言唐诗)妇人在军中

20.洛阳三月花似锦(书名)古城春色.

这些谜,看起来底句中没有一个字用了歧义,也就是在具体技巧上未曾用“别解”,但是,其谜底并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谜面句的注脚。它们所处的环境改变了,有的原来具有的特指意义和特定作用消失了(如例14底句本咏中秋明月之升空;例15底句原指“做人要做地下工作者那样的人”;例16底句本喻“打土豪分田地真忙”);有的本系泛指,一与谜面结合则变为特指意义,并产生了特定的作用(如例17成语“除恶务尽”的“恶”字本是泛指,入谜则变成专指威虎山一小撮土匪;例18“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原是一个泛指的工作方针,其义并不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例19底句的“妇人”本指唐代的随军家属和歌舞妓等,于此则专指楚汉战争时的“虞姬”;例20书名中的“古城”,并非专指“洛阳”,“春色”本来也有象征性的含义)。这类谜的谜底与谜面之间,概有一种“回互其辞”式的联系,其底句都存在着整体意境上的“别解”。当然,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类利用指归易移,背景变换而形成整体意境上“别解”的谜,由于没有使用以字义变异为主的具体“别解”技巧,其“谜”的艺术魅力也相应减色。它们这种“别解”,迂回不大,会心不远。实践证明,许多佳谜都是由字词“别义”,连带句子“别意”而形成;真正单一“整体意境别解”的谜,是颇难做到“猜时耐人寻味,猜中发人体味,猜后令人回味”的。不过,这是属于谜作“好不好”的问题,而不是“成立不成立”,即“是谜不是谜”的问题。倘从猜与制的群众普及角度考察,这种只有“整体意境别解”的谜明显地较易入手;从作品应适当地为社会服务的角度考察,它们比较容易被正面理解,能很快收到效果。这也就决定了这类谜作的存在价值。

行文至此,或许有读者要问:说到底什么样的谜才算是“无别解”的谜呢?依笔者之见,所谓真正“无别解”的谜,即既不运用以字义变异为主的具体“别解”技巧,又不通过指归易移、背景变换等手段构成整体意境“别解”的谜,是根本不存在的;假使强要说有这样的谜,那就只能是下面这种“四不像”:

气管(生理名词)呼吸道

球迷(称谓)体育爱好者

高傲(成语)自命不凡

这分明就是地地道道的“无别解”谜。然而,这种铁脚板注式的“无别解”,已经彻底泯灭了“谜”的特征,脱离了“谜”的本质,只剩下一具颇类似学生问答作业式的躯壳;即便从文字游戏的最低限度上来衡量,它也已不能再称作是“谜”了。如果拿这种类型的“无别解”作个反面证明,那它就充分证实了“有别解”对于“谜”这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文艺作品的不但可贵,而且极其重要!谜正因为有了“别解”,才有“谜味”,才能引人入胜,才能更好地启迪人们的智慧,锻炼人们的脑筋,娱乐人们的身心;否则,人们要“谜”干什么?不能“别解”而生趣的谜,将会逐步减退、湮没“谜”的特色,猜谜也终会被“知识问答”或“遇到问题查字典”这类活动所代替!

在本文接近尾声的时候,似乎还应该向大家解释、交代一下与“别解”密切有关的“会意”问题。

“会意”这个词,虽然源头很古(为构成汉字的“六书”之一),但究其义其实就是“领会意思”。在谜以外的世界里,不但形诸文字者可以“会意”,即便人们的一举一动也可以“会意”。按此词义用之于谜,则“有别解”的谜须“会意”固不待言,而像前面举出的“无别解”类型的“谜”,自也能“会意”而得。一些人习惯把“会意”和“别解”作为不相类属的两种成谜方法而并列,那么,依此观念,是否意味着虽无“别解”但有“会意”而仍然是谜呢?这就需要弄清楚,“会意”在概念上和使用范围上,比“别解”要大得多多,通过“会意”形成的文字并不一定是谜。从“谜”的性质和艺术特征上来看,无异“别解”最能实现“回互其辞”,以达到“使昏迷也”的目的;而“会意”则显然不具备这个功能——因为它太“泛”而不专。倘或一定要将“会意”运用于谜的话,那只能降格使用,把它列为“别解”总体概念之下的一种具体技巧,这就是“整体意境别解”——它同“字义别解”的具体技巧、“字音别解”的具体技巧、“字形别解”的具体技巧,以及“综合别解”的具体技巧并列,从而一道筑成“灯谜别解”的基石。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别解”与灯谜》】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zhiuk.bhha.com.cn/news/10427.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康宝晨移动站 http://zhiwen.bhha.com.cn/ , 查看更多   
最新新闻
佳能50D如何启动的实时显示拍摄
  佳能50D启动实时显示拍摄的操作步骤如下:1.设置拍摄模式   旋转模式转盘,设置为P/Tv/Av/M/A-DEP中的任意模式。2.选择实
《“别解”与灯谜》
“别解”与灯谜【赵首成】引言“别解”是学习灯谜和研究灯谜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别解”的概念、范围及其作用,当代灯谜研究者
2024年网站编辑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网站编辑上半年工作总结(通用26篇)  自9月份进入中心以来,本人认真学习贯彻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在部门主任的
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美术试题及答案解析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战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小编搜集整理了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小学美术)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
ACDSee 10 (简体中文版)许可证
ACDSee 10 (简体中文版)注册许可证代码 注册信息??产品: ACDSee 10 (简体中文版)??名称: 54665465@qq.com??许可证代码: 16D8-D50
懂得茶叶的萎调,就明白了不是所有晒出来的白茶都是好白茶。
导语:我们前期说道过《》,明白了微生物参与的微生物固体“发酵“和酶促氧化反应的生物氧化意义上的“发酵”是不同的。今天我们
明·罗洪先《醒世歌》:生死随缘,来去是客,忙什么…豁然开朗!
第1则-THE FIRST-竹林下,向阳坡,野老筑巢在山窝。深居简出是非少,陋室长守安乐多。生死随缘,来去是客,忙什么?第2则-THE SE
妈妈在等你第47集分集剧情(共50集)
周青与石竹终于解开多年心结 周瑶瑶归来大家共庆美好生活  在迎接着香港回归的活动中,石竹带领大家跳起了欢快的秧歌,在礼炮
虎牙直播下载
程序写入外部存储读取设备外部存储空间的文件写入日程读取日历活动和机密信息更新组件使用情况统计完全允许在用户之间进行互动访
普洱茶买卖网站推荐大全:优质购买与交流平台,助您轻松选购心仪的普洱茶。
普洱茶作为中国传统的名贵茶叶以其独有的醇厚口感和丰富的养生功效,吸引了无数茶友的喜爱。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普洱茶中,怎样去
本企业新闻